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历史名词。知识青年本义是泛指有知识的青年或特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通常说的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少数获得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
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征召范围。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们的确是一个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农村三大差别,由于当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的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有些地方知识青年在农村遭受强奸迫害的事件也屡屡发生,特别是最后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数是文革遭迫害最后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属子女们,他们是最后一批被中央下发文件各省经过统计上报落实实名回城的。至此,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知青返城工作彻底结束。
上千万的知青回城后,并未出现某些官员担心的城市因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引发混乱。相反,由于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反而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更加“和谐”。国家在八十年代初骤然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共对知青返城的一种反应。
知青下乡,分为插队和农场(兵团)两种类型。
插队知青,完全自食其力,生活艰苦,且与当地农民分享极其有限的资源,全年劳动仅能挣到口粮和烧柴,几乎所有费用均靠家里资助。所以大都下乡时间不长,一有机会(主要是招工)就会离开。下乡时间,政府没有调查数据,应该在三年左右。很少有人从1968年到1979年一直在村里。那些在知青运动结束才回城的插队知青,通常都是下乡时间不长的“小知青”。
农场知青,每月拿三十多元的固定工资,衣食无忧。虽然远离家乡,劳动艰苦,但基本生活尚能维持。虽然在1972年以后,大都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病退、困退、上学、转插、调动)离开农场,但也有相当一批人、大约在20%至40%之间,直到1978年开始大批返城后,才离开农场。有些人已在农场结婚生子,全家返城。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沃格号的签约作者“空江烟浪”
本文概览: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历史名词。知识青年本义是泛指有知识的青年或特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通常说的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
文章不错《知青是什么-上山下乡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